今天來看三個有趣的英文OEE
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Overall Labor Effectiveness、Overall Enterprise Effectiveness
一、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 : JIPM中島先生早期在1988年提出。談整體設備有效性,用於評估生產設備的效率。屬於一個綜合性指標,幫助企業識別和消除生產過程中的浪費,提高設備生產力。其中包含三個主要要素組成:
可用性(Availability):
- 衡量設備的實際運行時間與計劃運行時間的比率。
- 計算公式:可用性=實際運行時間/計劃運行時間
性能(Performance):
- 衡量設備實際產出速率與理想產出速率的比率。
- 計算公式:性能=實際產出/理想產出
品質(Quality):
- 衡量合格產品數量與總產出數量的比率。
- 計算公式:質量=合格產品數/
整體設備有效性(OEE)的計算公式如下:OEE=可用性×性能×質量;我們可以發現早期都是在談設備的正常運行、性能與產品的品質。
二、Overall Labor Effectiveness 則是在業界常見的描述,「實際產出」是勞動團隊實際生產的工作量或產品數量,「潛在產出」是在沒有中斷、勞動團隊以滿負荷運作時,能夠達到的最大工作量或產品數量。結果以百分比形式表示,使組織能夠評估其勞動資源的有效利用情況。
計篹公式:OLE=(Potential Output / Actual Output)×100%
OEE可能將不再是單一觀點談設備投入時間損失,它可能會開始考慮OLE勞動力投入中的部份損失,早期的設備投入可以從時間、工時、作業流程、生產速度、不良品...等角度討論,舉例來說,設備投入時間損失,可能包含為了保持良好的良率,需要定期維護保養的停工時間損失,這個的問題可以事前知道的計畫安排調整減少損失;另一項是設備突發故障的搶修時間造成的停止損失,這部分仰賴企業備用方案是否完善發揮關鍵作用;而設備運作過程,可能與人力稼動工時有關性能無法百分之百發揮的損失或是人為失誤造成不良重工的損失,這部分筆者認為,外在環境變化造成年輕勞動力供給失衡趨勢日漸嚴重,將會是各企業近年的課題挑戰。
我們在OLE的目標在於降低分母「實際產出」,提升分子「潛在產出」,進而提升OLE,進而促進OEE的校率。
三、Overall Enterprise Effectiveness 筆者在2017年文章開始見到(OEE+)這個詞,OEE+的發展是多個行業專家和實踐者在應用OEE時,根據實際需求和改善目標逐漸演變出來的, 除了基本的可用性、性能和質量三個指標外,OEE+還考慮了其他因素,進一步提高了對設備效率的洞察。,筆者也認為它並不是一個正式的標準,而是一種改進的思路和方法,也是近年開始看到「智慧工廠」的發展基礎,提供更全面的設備性能評估,自從輝達革命性發展突破,AI協助發展強化資通訊技術,搭配原有的持續改善能力,達成快速回應需求與縮短從投料開始到成品的製程時間,進而能客製化生產服務,也就達成生產力提升的目標。
相較於傳統的OEE,除了基本的可用性、性能和質量三個指標還考慮了其他因素,進一步提高對設備效率的洞察,如同筆者在前段OLE的觀點。例如:
1.計劃外停機(Unplanned Downtime):考慮意外停機時間影響,識別潛在改進。
2.人員衝擊(Operator Impact):操作員的表現對設備效率影響,如技能水平和操作習慣。
3.設備維護(Maintenance Activities):考量維護工作對設備性能影響,改善維護策略。
4.生產模式(Production Modes):根據不同生產需求調整與評估設備各種模式下的效率。
實際上包含哪些項目,具體取決於組織納入的額外指標。通常,OEE+會給出更為詳細的數據,使企業能夠深入了解設備的運行狀態和改善的潛力,幫助制定更精準的改進計劃,提高整體生產效率。
最後,筆者認為,未來隨著製造工藝進步與少子化人口結構轉變趨勢,硬體設備課題將小於趨勢人才養成課題,留才與攬才的重要程度將會持續提升,也將會是企業在智慧工場發展的決勝分水嶺。
筆者建議企業領導者應開始關注組織的四項特色:1. 建立員工對於問題意識。2. 員工對於發現問題與改善行動力。3. 設備面對損失持續改善恢復原有機能的能力。4. 員工與領導者是否持續創新提升。
人力資源與企業經營實務觀察家----Eric Chiang